1)散热:在电机能量转换过程中,部分能量会以热能形式损耗,并通过电机外壳及周围环境不断释放,这一释放热量的过程即散热。
2)散热介质:指的是传递热能的气体或液体。
3)初级散热介质:温度低于电机特定部件的气体或液体,能够与部件接触并吸收其散发的热量。
4)次级散热介质:温度低于初级散热介质的气体或液体,通过电机外表面或冷却装置吸收初级散热介质释放的热量。
5)终极散热介质:热量传递至*终的散热介质。
6)周边散热介质:指电机周边环境的气体或液体。
7)远程介质:一种远离电机的介质,通过进、出口管或通道吸收电机热量并排出冷却介质至远处。
8)冷却装置:一种设备,使一种散热介质的热量传递至另一种散热介质,同时保持两种散热介质隔离。
根据国家标准《旋转电机 冷却方法》(GB/T1993-1993),旋转电机冷却的相关术语、代号及内容均有明确规定。皖南电机等中小型电机的冷却方式通常以*多6个部分来描述,具体顺序、方式和代号含义详见表1。对于这类电机,通常不使用次级散热介质,因此只需考虑前4个部分。
第一部分(IC)代表“国际”和“冷却方式”的英文缩写,即international和cooling method的首字母I和C。
若冷却介质为空气(以字母A表示),则其介质代号(A)可以省略。省略部分代号后,应优先使用简化标记。
以下是用周围空气和水冷却的皖南电机等中小型电机冷却方式示例:
示例:IC411,完整标记法为IC4A1A1
“IC”为冷却方式标志代号;
“4”为散热介质回路布置代号(机壳表面散热);
“A”为散热介质代号(空气);
第一个“1”为初级散热介质推动方法代号(自循环);
第二个“1”为次级散热介质推动方法代号(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