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案例分析
这台皖南电机虽然设计紧凑,空腔空间有限,但从定子绕组的整体布局来看,理论上不应出现此类问题。然而,检查发现绕组端部表面出现了局部发黑痕迹,并在下方积聚了一些细小的铁屑。清除铁屑并对烧蚀部位进行修补后,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从故障现象和异常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是典型的电弧放电现象。进一步调查发现,电机机座在加工过程中,固定端盖的盲孔被错误打通,导致在攻丝及装配过程中产生的细小铁屑进入电机内部。在电机运行过程中,铁屑因振动从机座上方和侧面端孔落下,形成了引发电弧放电的理想条件。
此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电机部件的孔洞看似简单,但其加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尤其是盲孔,其设计背后必有特定的目的和理由。
那么,电弧放电究竟是什么?电弧放电是在高压作用下,气体中沿着固体绝缘表面发生的电极间击穿现象。在电弧放电发生前的瞬间,两电极间的电压被称为电弧放电电压。受到固体绝缘表面状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电弧放电电压通常低于(*多等于)相同电极结构、相同距离的气体间隙火花放电电压。
对于沾有污垢(如工业污垢、盐分等)的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子或绝缘套管,在潮湿环境下(尤其是雾、露、霜或小雪天气),电弧放电电压会显著降低,甚至在工作电压下发生电弧放电,造成严重事故。这种现象被称为污秽闪络,可以通过改进绝缘设计及定期清扫来预防。
当在气体或液体电介质中沿固体绝缘表面发生破坏性放电时,我们称之为电弧放电。常见的是在气体与固体电介质交界面发生的电弧放电,如沿绝缘子串表面、沿套管表面的破坏性放电。因此,“电弧放电”一词仅用于描述特定条件下的放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