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电机-旋转世界
行业新闻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伺服电机振动抑制策略分析与未来趋势展望

点击次数:0    发布时间:2025-02-01

本文深入探讨了伺服电机振动产生的根源,并从众多文献中提炼出当前振动抑制的主要策略。文章对比分析了扭转振动和转矩脉动的抑制手段,从动态指标和系统结构角度进行了详尽剖析。文章指出现有振动抑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振动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安徽皖南电机

随着伺服驱动技术的进步,伺服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加工质量,而伺服电动机在驱动机械时,其机械刚性与结构、间隙、轴中心偏移等因素均可能引发振动。电动机振动不仅降低设备精度,还会影响加工装备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电动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意义。皖南电机价格表电动机振动抑制是电动机控制领域的关键课题,其研究对推动电动机控制技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振动抑制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针对机械系统刚性低引起的扭转振动,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案。皖南电机价格表传统PID控制是过去50年常用的方法,随后出现了结合观测器、陷波器、滤波器等技术的改进PID控制方法。皖南电机目前,振动抑制技术已与自适应算法、模糊控制理论、滑模变结构、H∞控制理论、神经网络以及遗传算法等相结合,并引入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补偿。

伺服电机振动抑制策略分析与未来趋势展望

电动机振动分为机械振动和电磁振动,扭转振动和转矩脉动是两种典型的振动形式。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振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5年内的大量文献以及少量5年前的文献,重点分析了抑制扭转振动和转矩脉动的方法,对比了文献中提出的同类或类似方法,找出方法之间的区别和适用对象。同时,对同类型振动的抑制方法在系统复杂度、动态性、鲁棒性等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以了解各种振动抑制方法的优劣性,并对振动抑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扭转振动抑制方法

扭转振动普遍存在于双质量系统或双惯性系统中,对系统精度产生影响。针对扭转振动,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抑制方法,如基于PID控制、观测器控制、滤波器和陷波器控制、H∞控制、共振比率控制和智能控制等。振动抑制方法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方法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

伺服电机振动抑制策略分析与未来趋势展望

1.1 典型的扭转振动抑制复合方法分析

单独采用某种控制策略抑制扭转振动存在缺陷,如PID控制需要重新整定参数,陷波器对高频振动抑制有效,但对系统动态性影响较大。安徽皖南电机为提高振动抑制方法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多种方法复合形成的控制方法应运而生。

1.1.1 基于观测器的复合振动抑制方法

LiangsongHua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设计的可调节惯性比控制策略,通过调节惯性比抑制扭转振动。该方法简单易行,系统复杂程度不高,但系统可扩展性较低。

WenLi提出了一种用分数阶扰动观测器和基于神经元的PI模糊控制器来实现双惯性系统振动抑制的方法。皖南电机 该方法通过引入分数计算,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1.1.2 基于陷波器的复合振动抑制方法

伺服电机振动抑制策略分析与未来趋势展望

吕金等人提出了一种在PI控制器中加入陷波滤波器的方法,通过陷波滤波器抑制扭转振动。

1.1.3 基于H∞控制理论的复合控制方法

H∞控制理论设计的控制器能在摄动时保持系统特性,广泛应用于振动抑制领域。ShigeoMofimoto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H∞控制器的双自由度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响应。

1.2 扭转振动抑制方法比较

传统的PI控制系统简单,但对减小振动效果不明显。滤波器和陷波器对高频振动抑制有效,但可能对系统动态性产生较大影响。共振比率控制(RRC)在共振频影反共振频率值很大时具有良好抑制能力。智能控制方法系统复杂,但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H∞控制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方面具有优势,但以牺牲系统动态性为代价。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热门搜索:皖南电机,安徽皖南电机,皖南电机价格表  |苏ICP备2023027627号-1 | ©2024 motor.tongfjd.com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安徽皖南电机

咨询电话

13013676025

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