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反思职业精神的浪潮,“工匠精神”成为热议话题。皖南电机“工匠”一词,在《辞海》中指拥有特定工艺技能的匠人。《周礼·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等成语典故,无不彰显匠人们卓越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追求。那么,何为工匠精神?我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艺的精通、对心灵的磨砺、对品德的塑造,热爱本职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力求达到更高境界;注重产品和服务品质,视质量为道德和人品,坚守职业底线;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将毕生精力投入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若要做到,又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当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全力以赴,热爱自己的工作,杜绝怨言,一生致力于技能的磨炼,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赢得他人敬重的关键,这正是工匠精神*真挚的体现。
许多企业追求做大做强,许多员工只想做“大事”而不愿做“小事”,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把小的事业做到极致,不断追求更高的极致,这就是“大”,这就是“强”!德国制造之所以登峰造极,不仅在于能制造出结实耐用的工业品,更在于他们对思想和文化的专注与严谨。这种力量坚不可摧,正如德国工厂要求,无论车速多快,都不应有噪音,因此他们不断研究噪音产生的原因,消除噪音,使得德国制造的汽车在车速超过200Km/h时,噪音依然为零,这也是保时捷、奥迪、奥马、奔驰等品牌之所以能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总裁回答道:“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生产一流产品和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安徽皖南电机”都说到“天职”上去了,“天职”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因此,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茶道”作为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一直被我国茶人所推崇。自古以来,我国茶师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茶汤,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点茶,享受着产品在自己手中创新升华的过程。连皇帝宋徽宗也创制了“七汤”点茶,将这项技艺“工”到前所未有的境界。茶师们匠心独运,将茶末研磨得更加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对细节要求极高,不到完美和极致绝不停步,精品绝不轻易放手,从而催生出“斗茶”又称“茗战”,这便是“匠”心点茶化于“工”的融合,才让我国茶道从未远离自然。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但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皖南电机价格表为什么这些企业能长寿?偶然吗?秘诀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他们均传承着工匠精神。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追求卓越、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却是共性因素。做任何事情不盲目求快,不浮不殆,关注精益求精,久久为功,就像一个在放大镜下组装手表的老匠人一样,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不是手表花样的翻新,而是走时更加精确、零件更加精细、质量更加精良。
当然,稳健不意味着守旧,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关键。工匠精神是用“匠心”和“创新”不懈地提升质量与服务,既注重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和管理服务,又强调持续创新和改善用户体验。通过工匠们不断创新与革新,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厚积薄发。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投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笃实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质,也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当企业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精益求精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工作中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放正心态、积极主动、努力把工作做专、做精、做实,虚心请教、多学多问,立足本职岗位,提升专业水平,为我们皖南电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