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指出,我国电机系统和电机拖动设备的运行效率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有20%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国电机制造业亟待发展。
王琨强调,我们必须借鉴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走上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用电量大,电机作为用电终端,若能提升10%的能效,其效果将十分显著。
电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应朝着高效和绿色方向前进。王琨分析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发电占比较低,若提高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例,既能缓解能源紧张,又能改善环境污染。而提升电机系统的能效,关键在于使用高效电机。
自2013年起,工信部与质检总局针对电机生产、使用、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引导,发布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并组织了大量技术、案例、政策等材料的汇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同时,强化了标准的引导和约束,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淘汰目录。工信部还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淘汰低效电机。
经过两年努力,全国推广高效节能电机、淘汰低效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累计超过4000万千瓦,特别是高效电机市场占有率从3%提升至12%。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表示,创新协同、技术支持与改进意见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从研究、试验、试制、定型到规模化生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我国在推广高效电机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王琨表示,电机改造缺乏针对性,部分地区仅替换低效电机,未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和地域进行系统性研究。此外,电机工业技术创新滞后,制约了系统提升和推广。
王琨直言,电机行业仍存在能效虚标问题。部分企业贴标后未按规定时间备案,甚至将低效电机贴上符合新能效标准的标识,或使用过期的能效标识或故意打上变频电机等标牌来规避淘汰。
此外,企业产品标识备案也存在问题。王琨指出,小微企业备案率低,部分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准确,未按标准进行备案。
王琨建议,政府应继续发挥标准的引领和监督约束作用,完善标准制定,加强监管,为皖南电机等电机系统能效提升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