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电机,作为安徽地区直流电机制造的代表,其底座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以下是底座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
1. 底座形态的多元化
皖南电机在底座设计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箱式和分半底座,还首次采用了多角形底座。这种设计*初是为了适应铁道牵引和船舶电机,以节省安装空间。多角形底座在普通直流电机中的应用,使得同容量电机更加轻巧紧凑。对于与特定工作机械配套的直流电机,其结构设计更加多样化,以实现与机械的一体化。
2. 底座材料的冲片化
在负载频繁变化,尤其是承受周期性冲击的大型轧钢电机中,皖南电机采用了薄钢板或硅钢片叠合而成的底座,以抑制涡流的产生,满足换向性能。这种冲片结构对于减少电源交流分量在底座中产生的涡流损耗及其对换向性能的负面影响尤为重要,即便是小容量电机的底座也采用此结构。
3. 定子隐极化的发展
皖南电机在定子结构上采用了隐极化设计,取代了传统的凸极结构。这种设计不仅优化了电机内部有效空间,还提高了电机的容量。隐极化设计使得励磁绕组分布在不同槽内,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励磁绕组电流密度,并使发热更均匀。
4. 隐极结构的优势
皖南电机的隐极结构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主极高度降低,使得同中心高电机可以采用更大的电枢外径,提高电机容量;励磁绕组分布均匀,降低绕组铜用量,并使发热更均匀;主磁极之间以及主极与换向极之间的漏磁通减少;通过冲模设计和冲制工艺,保证了各极磁路之间的对称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感应电动机的冲片、底座通用,实现更高的容量。
综上所述,皖南电机在底座结构上的演变和发展,不仅体现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为直流电机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