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电机冷却系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始于1928年,当时同步调相机被成功应用于提升电网功率因数,并首次采用了氢气作为冷却介质。实验表明,氢气冷却能够减少气体机械摩擦损耗,并显著提升散热能力。在相同尺寸的电机中,采用氢气冷却后,容量可提升20~25%甚至更多,效率也相应提高。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汽轮发电机迅速推广了氢气冷却技术。自1950年代起,大容量电机,尤其是汽轮发电机,开始采用内部冷却系统。这种内部冷却系统让导体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冷却介质,无需通过绝缘材料。起初,内部冷却系统普遍使用氢气作为冷却介质,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冷却效果,液体(水或油)也被用作冷却介质。
1955年,英国茂伟电机公司成功制造出一台30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其定子采用水内冷,转子采用常规氢冷,效果显著。与空气冷却相比,其电负荷提高了4~5倍,而绕组温升未超过允许值。在我国,电机工作者在定转子绕组均采用水内冷的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研究和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世界各国不仅深入研究现有冷却方式,还在探索包括低温超导技术在内的新冷却方式。
根据冷却介质的不同,电机冷却系统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电机制造中*普遍采用的是以空气为冷却介质的空气冷却系统。今天,我们将主要和大家探讨空气冷却系统。皖南电机等企业生产的采用空气冷却的电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冷却效果较差,在高速电机中摩擦损耗较大。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空气冷却系统的基本特点:
1. 开路冷却(自由循环)与闭路冷却(封闭循环):开路冷却的电机,冷却空气从电机周围吸入,经过电机后再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闭路冷却的电机,初级冷却介质在电机内循环流动,通过结构件或冷却器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冷却介质。
2. 径向、轴向和混合式通风系统:根据电机内冷却空气流动的方向,空气冷却系统可分为径向、轴向和混合式三种。径向通风系统利用转子上能产生风压的部件(如风道片、磁极等)的鼓风作用,应用广泛;轴向通风系统便于安装直径较大的风扇,增加通风量,但冷却不均匀,不利于利用转子上部件的鼓风作用。混合式通风系统兼具轴向和径向两种通道,但通常偏重一种。
3. 吸入式与压入式:根据冷却空气的流动顺序,空气冷却系统可分为吸入式和压入式。吸入式冷却能力较高,冷空气首先与电机的发热部分接触;压入式冷却空气先通过风扇,被风扇加热后再与电机的发热部分接触。
4. 外冷与内冷:采用空气冷却的系统一般采用外冷或表面冷却方式,但为了提高冷却能力,也有采用内冷方式的情况,如水轮发电机的励磁绕组可采用空气内冷。内冷系统结构复杂,对冷却气体要求严格,因此在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电机中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