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浸法中,浸漆的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绕组温度、漆的粘度以及浸漆时长等。接下来,Ms.参将对此沉浸法进行简要概述。
沉浸工艺详解:
浸漆次数的确定需根据绕组规格及所选漆料来定。在常规湿度环境下运行的电机,若使用溶剂型漆,通常需浸两次;若使用无溶剂漆,则仅需一次。对于在较高湿度环境下运行的湿热带电机,溶剂型漆一般需浸三次,无溶剂漆则需浸两次。在极其潮湿或受盐雾及化学气体影响的电机,则需适当增加浸漆次数。
多次浸漆的目的包括:首次浸漆,使漆料渗透并填充绝缘层的微小孔隙;第二次浸漆,确保绝缘层与导线粘合牢固,填补首次浸漆烘干后溶剂挥发形成的孔隙,并在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漆膜,防止潮气侵入;后续浸漆则旨在在绝缘表面形成强化保护层。漆的渗透能力主要取决于粘度,而填充能力则与固体含量相关。
为缩短浸烘周期,降低绝缘处理成本,小型电机采用溶剂型漆一次浸漆工艺时,所用漆的粘度应严格控制在35~38秒(20℃,4号粘度计)内。由于漆温对粘度影响显著,一般以20℃为标准,温度不同时需换算至20℃。
在浸漆过程中,绕组和铁心的温度应控制在60~70℃浸入漆中。温度过低会影响漆的渗透能力,过高则可能导致漆聚合变质、溶剂强烈挥发,甚至形成阻碍渗透的漆膜。被浸渍的工件至少应浸入漆面100~120毫米,直至无气泡冒出,时间不少于规定值。
对于转子或电枢绕组,浸渍时应成45°角放置,如有条件,*好采用立浸,以获得*佳效果。直流电枢绕组的换向器端应朝上,避免浸渍漆进入换向器内。
每次浸渍后需滴干,通常约需30~60分钟,直至无漆流出。未充分滴干的绕组需延长干燥时间,且可能引发易燃漆液火灾或爆炸事故。
对于转子或直流电枢绕组,为避免漆料在绕组内凝聚成块,在运转时受热析出,造成事故,每次浸漆滴干后,还应进行甩漆。
漆滴干或甩干后,应用棉纱沾少量溶剂,及时擦拭定、转子铁心内外表面的余漆。对于大型电机,如设备条件限制,可考虑改用滚浸或浇漆工艺。
浸漆前的预烘:
预烘的目的是排除绕组内部的潮气和挥发物,使其达到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绝缘的渗透和填充。预烘的主要工艺参数是温度和时间。
预烘时间一般根据实际试验和经验确定,使绕组在规定温度下干燥。预烘开始时,由于温度上升,绝缘材料负温度系数影响,使绝缘电阻反而下降,随后水分逐渐蒸发,绝缘电阻逐渐上升,直至绝缘电阻基本稳定时,所需时间乘以1.1~1.2倍,即为所需预烘时间。
预烘干燥程度对浸漆处理质量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有的认为必须彻底干燥,否则会影响浸漆处理质量和浸漆后的干燥时间;有的则认为当绝缘合潮量在7%以内时,对绝缘击穿电压降低不大,浸漆后的干燥时间不增多,耐潮性能不降低。
预烘注意事项:
(1)绕组需清洁,工装装放不允许使用易燃材料。
(2)预烘温度应逐步增加,一般升温速度不大于30℃/小时,以免内外层温差过大,使潮气由外层向内部扩散,影响干燥效果。
(3)采用热风循环干燥,炉内温度较均匀,有利于水分蒸发。还须间断吹入冷风换气,一方面使炉内含潮较多的热炉气换掉,降低炉内湿度;另一方面,当冷风吹入时,绕组表面温度较内部低,能促使绝缘内部潮气加速扩散,提高干燥效率。
(4)对于干燥要求特别高的绕组,宜采用真空干燥。